農業新聞


首頁 > 本場快訊 > 農業新聞 > 水稻捲葉又倒心!臺南農改場籲請農友注意瘤野螟、螟蟲防治

水稻捲葉又倒心!臺南農改場籲請農友注意瘤野螟、螟蟲防治

水稻捲葉又倒心!臺南農改場籲請農友注意瘤野螟、螟蟲防治

       俗稱捲葉蟲的瘤野螟與造成「倒心」的大螟、二化螟等,是水稻的重要害蟲。其中又以瘤野螟在二期作期間,常隨氣流遷移而大量發生,若未注意防範,可能嚴重影響水稻生育。日前田間監測顯示雲嘉南地區瘤野螟密度於白鹿颱風過境後呈現攀升趨勢,也發現螟蟲開始陸續發生,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呼籲農友加強注意田間狀況,及時做好防治工作,以免蟲害發生,影響收成。

  水稻瘤野螟又稱縱捲葉蟲、捲葉蟲、葉尾蟲。成蛾產卵於水稻葉片上,每隻雌蛾可產卵 100至 300粒。初孵化之幼蟲啃食嫩葉葉肉,形成細白線之食痕,二齡後會將葉尖捲成筒狀,並藏匿其中,取食葉肉,殘留長條白色斑紋。由於瘤野螟於抽穗後主要危害劍葉葉片,因此對產量的影響不容忽視。

  除二化螟外,雲嘉南地區常見之水稻螟蟲以為大螟為主,分櫱盛期為成蛾主要入侵產卵時間點,初孵化幼蟲為害造成側黃葉,並持續鑚心造成心葉枯死、白穗。兩種螟蟲為害時期與徵狀類似,可撥開葉鞘檢視蟲體,大螟體色淡紫無明顯條紋,而二化螟背部有五條縱線。

  在瘤野螟防治上除了直接辨別危害狀,也需注意田間成蛾密度,藥劑防治的基準為:(1)平均每叢稻有1隻幼蟲時進行防治。(2)田間每平方公尺(20叢稻)有 1隻成蛾,即為發生盛期,於此時期 7天後用藥,以防治剛孵化之初齡幼蟲。大螟與二化螟在田間初發生時,應於葉鞘黃化達10%至15%時,立即施藥。後期防治原則同瘤野螟,於密度達每平方公尺1隻成蛾7天後用藥。此外由於三種水稻害蟲對於藥劑感受性不同,建議依實際發生情形進行用藥(農作物登記用藥),也可參考防檢局抗藥性管理專區之建議選擇藥劑(作物有害生物抗藥性專區)。

(聯絡人:06-5912901轉308張淳淳、303陳昇寬。嘉義分場05-5371574)

水稻心葉受螟蟲為害

水稻心葉受螟蟲為害

大螟幼蟲體色淡紫,無明顯條紋

大螟幼蟲體色淡紫,無明顯條紋

二化螟背上有五條縱線

二化螟背上有五條縱線

瘤野螟為害狀

瘤野螟為害狀

瘤野螟成蟲

瘤野螟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