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農業新聞

首頁 > 本場快訊 > 農業新聞 > 二期水稻生育中後期,慎防瘤野螟、飛蝨危害

二期水稻生育中後期,慎防瘤野螟、飛蝨危害

  今年夏季臺灣頻受颱風引入之西南氣流襲擊,水稻害蟲發生較往年嚴重,早於八月初即監測到瘤野螟提前危害。而近日雲嘉南地區水稻頻現瘤野螟捲葉情形,田間也發現飛蝨類害蟲密度上升,此兩類害蟲常於夏季時節乘氣流遷移入境繁殖,若未注意防範,可能嚴重影響生育與收成。臺南場籲請農民多加留意,適時防治,以確保產量與收成。

 瘤野螟又稱捲葉蟲。成蛾產卵於水稻葉片上,每隻雌蛾可產卵 100至 300粒。初孵化之幼蟲啃食嫩葉葉肉,形成細白線之食痕,二齡後會將葉尖捲成筒狀,並藏匿其中,取食葉肉,殘留長條白色斑紋。由於瘤野螟於抽穗後主要危害劍葉葉片,因此對產量的影響不容忽視。

  水稻常見飛蝨類有褐飛蝨、白背飛蝨及斑飛蝨等。褐飛蝨喜群集於稻叢基部刺吸稻株養液為食,被害株之基部常可見污濁之分泌物或由分泌物引起之煤煙病。族群密度增加時,導致稻株黃化,影響稔實率。發生危害時,可致使稻株於短期內枯黃倒伏,嚴重田則圓圈相連而成全面枯萎,稱之為「蝨燒」。水稻褐飛蝨於第二期稻作乳熟期至糊熟期間危害最嚴重。

    瘤野螟在水稻生育中後期之防治建議視田間發生狀況,基準如下:(1)平均每叢稻有1隻幼蟲時。(2)稻田每平方公尺(20叢稻)平均有1隻成蛾,即為成蛾發生盛期,於此時期7天後用藥,以防治剛孵化之初齡幼蟲。水稻生育中後期,如發現每叢水稻褐飛蝨平均密度在 5隻以上時,就應進行防治。藥劑處理應儘量噴佈在水稻植株莖部,效果較佳。相關害蟲防治藥劑可參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https://otserv2.tactri.gov.tw/ppm/) ,也可參考防檢局抗藥性管理專區之建議選擇藥劑(https://www.baphiq.gov.tw/view.php?catid=16343)。

(聯絡人:06-5912901轉308張淳淳、303陳昇寬。)

 

飛蝨造成稻叢基部煤煙病

飛蝨造成稻叢基部煤煙病

褐飛蝨有翅型成蟲,前胸背板與中胸小盾片褐色,體長介於3~5mm

褐飛蝨有翅型成蟲,前胸背板與中胸小盾片褐色,體長介於3~5mm

瘤野螟幼蟲,體色淡黃綠,頭部深色至淡褐,胸部背板淡褐,具有黑褐色斑

瘤野螟幼蟲,體色淡黃綠,頭部深色至淡褐,胸部背板淡褐,具有黑褐色斑

水稻生育中後期之典型危害狀

水稻生育中後期之典型危害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