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首頁 > 本場快訊 > 農業新聞 > 勇於創新投入 從農也可以不一樣

勇於創新投入 從農也可以不一樣

不論是農業科系或是完全沒有接觸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各地區改良場所都可以協助有興趣的民眾進一步地了解農業,讓大多數的人能夠進入農業領域。然而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則是在個人,即使基本功一樣,但每個人後續的發展模式差異很大,依照作物本身的不同,所涉及的栽培技術、市場規劃及發展模式都有很多種可能性。即使進入農業的脈絡不同,但所面臨相同挑戰的前提下,讓我們來介紹幾位和一般農友的「憑感覺、看經驗、差不多」不太一樣,用特別的方式從事農業。

務農不落人後—張耿赫

    張耿赫因家有土地,得知農糧署補助興建溫網室時,毅然決定投入農業,從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後來獲得鴻海科技農業創業擂台第1名,最大的轉戾點在了解土壤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耿赫智能農場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共同研發溫室設施暗管排水與土壤改良技術,做為嘉義縣第一個設置淺層暗渠的溫室,排出多餘的鹽分,所種植的小黃瓜產量大躍進,從每分地3公噸增加至14公噸。藉由田間感測器監測土壤狀況、微氣候條件以及作物需求,自行研發「自動肥分水分管理系統」,系統可調配當地、當時作物所需要的水分以及肥料量。以科技種植及經驗傳承,告別經驗談不確定性高的狀態,生產品質穩定、產量高的小黃瓜。

用資訊改寫農業—陳柏宏

    資訊科技產業背景的陳柏宏,誤打誤撞踏入了農業,赫然發現其實農業與資訊非常的合拍,兩者的結合會產生驚人的火花。利用資訊產業的概念,陳柏宏設計自己的第一套溫室,成立「綠舟農場」,理念是打造全年度生產的自動化溫室,溫室導入環境監控系統以及自動化管理系統,以離地植床批次培養生菜與香草作物,並且在種植生產後,自行設計降溫水牆、自動灑水系統、溫濕度感控系統以及太陽能風扇系統等。利用離地植床避免淹水影響產量,使用益生菌、蚯蚓及蚓糞,達到無使用化學肥料成功種出品質優良且健康的生菜。

創立共享平台—林健祐

    從農前,林健祐在科技業產品研發部門工作了16年,回到田裡,以生態農法種植紅藜、咖啡、薑黃以及鳳梨等作物,林健祐更進一步成立了「吉禾農作」自有品牌。初踏入農地,林健祐透過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開始進修學習,加入臺南青農聯誼會,與志同道合的人相遇、交流。如同從農者一樣,林健祐也面臨日益嚴峻的人力不足壓力下,在2019年成立臺南市優質農業推廣協會,匯集個別青農的力量,作為農業文化中心、食農體驗規劃與執行、在地農產品加值與推廣、甚至發展集結為人力團互相幫忙,也分享各平台與各單位之間的資訊與資源,協助有需求的農友取得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市農業局以及遠東科技大學等資源,協會也進一步成立代耕團隊,目前成員已超過60人,以及作為農機具的整合平台,調度資源與需求端。

每個農友的務農方式不一定相同,但是勇於開創新技術與新領域都是值得被歌頌,隨著科技的發達,跨領域的刺激與衝擊,能讓本來平凡無奇的農業領域,激發出更鮮明的色彩,進而影響更多的人,農業的包容性極高,不論個人的背景如何、之前是什麼產業、喝過什麼樣的墨水,農業很適合作為跨界發展或是協槓再協槓,有想從農的朋友都可以透過農委會農民學院以及見習農場可以協助「有心人士」建立良好的基礎,農委會也提供大量的協助資源,讓跨入農業這件事情變得如此簡單,未來更是有多方的發展空間,帶動產業與周邊社區,甚至引領地方創生,維持生態永續發展等,創造更多面向的可能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聯絡人:農業推廣課  許華芳助理研究員

電話:06-5912901#208

 

務農不落人後-張耿赫

務農不落人後-張耿赫

用資訊改寫農業—陳柏宏

用資訊改寫農業—陳柏宏

創立共享平台—林健佑(左一)

創立共享平台—林健祐(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