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農業經營研究室

科技計畫研究

104

設施作物栽培模式經營效益之研究

從損益平衡的觀點來看,以目前設施小番茄經營成本調查情形,每分地產量需達2,800㎏以上、售價須達165元/㎏以上,才有利潤可言。那產量與品質之間的平衡,孰輕孰重,須由經營者調整決定。

從經營效益來看,有9位小番茄生產者/農民之規模效率為1,是處於最適規模報酬狀態,即最適當生產規模下,有最理想之經營績效,可以為其他小番茄經營者標竿學習對象。本研究為兩年計畫,本年度為第一年,待明年收集其他產業問卷資料及問卷回收數更理想後,再進行完整的統計分析,即可順利完成完整之報告。

雲嘉南地區蔬菜產業青年農民經營管理能力建構及輔導效能之研究

本研究利用個案分析法萃取雲嘉南地區蔬菜產業青年農民關鍵成功因素,以作為未來提高青年農民經營管理能力改善之參考。個案分析主要分為個人、資源、機會等3個關鍵成功因素構面,其中個人構面之人格特質為活潑、敢冒險,創業導向為與親友共同擬訂及修正創業方向,創業策略為初期累積專業知識,現況之創新與品牌經營策略,與擬定未來生產、品牌經營、其他經營策略等,資原構面之創業資源主要為農地與設施之硬體資源,以及親友人力資源為主,知識資產以尋求周遭專業農民、農改場等技術協助為主,社會資本以家庭、組織、網路社會資本為主,機會構面之創業機會為創新與建立品牌特色,外部環境則以政策及產業環境為主,建議欲從事農業經營的青年農民可以參考本研究彙整之關鍵成功因素,以提升創業經營管理之效能。

雲嘉南地區不同作物別之大佃農經營規模及效益之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是探討參加「小地主大佃農計畫」種植水稻及硬質玉米的大專業農,在擴大經營面積後與一般農民在生產成本與收益上的差異。調查結果顯示,水稻大專業農生產成本比一般水稻農平均每期作每公頃增加2,424元,約增加2.5%;在收益方面則水稻大專業比一般水稻農每公頃增加15,768元,約16%。而硬質玉米大專業農每公頃的生產成本比一般硬質玉米農減少9,950元,減少近20%的,收益則比一般硬質玉米農增加7,916元,約9%。

比較雲嘉南地區水稻大專業與硬質玉米大專業農每公頃的生產成本,則水稻大專業農比硬質玉米大專業農每公頃生產成本增加56,670元,但收益比硬質玉米大專業農每公頃提高17,463元,約18%,若水稻大專業農雙期作均種植水稻,則年收益225,898元,比硬質玉米大專業農第1期作領取休耕費用,僅種植第2期作的年收益136,586元,增加了89,312元/公頃,約65%,因此若要鼓勵大專業農種植硬質玉米此種進口替代性作物,則必須要能提高硬質玉米的附加價值或是增加第1期作土地的利用率,以提高栽種收益才能增加大專業農種植意願。

 

105

設施作物栽培模式經營效益之研究

從損益平衡的觀點來看,洋桔梗栽培受訪者每分地平均產量為30,580支、平均單價為11.4元/支、平均生產成本228,951元/分地。若在產量(30,580支)不變的前提下,洋桔梗之平均單價最少應為7.5元/支,生產之品質需維持與104年拍賣市場交易行情洋桔梗均價8.7元/支差不多,才能達損益平衡。若在受訪者平均單價(11.4元/支)不變的前提下,洋桔梗之平均產量最少應為20,083支/分地(較生產成本年報25,882支少),才能達損益平衡。

以年報及拍賣市場行情均價來算,每分地產值為225,174元,與受訪者生產成本(228,951元)比較,是處於稍微虧損的狀態下。因此以目前受訪者設施洋桔梗經營調查成本來看,每分地產量需達20,083支以上(均價11.4元/支)、或售價須達7.5元/支以上(產量30,580支/分),才有利潤可言。因此高產量與高品質之間的平衡,須由經營者調整決定。

編號1、2、3、4、5、7、10、11、15等9位洋桔梗生產者/農民之規模效率為1,表示這9位經營者處於最適規模報酬狀態,即最適當生產規模下,有最理想之經營績效,可以為其他洋桔梗經營者標竿學習對象,調整投入資源與項目,來達到最適規模效率。

綜合商業模式現況分析,整理出洋桔梗供應鏈加值方向如下:1.優良種苗:洋桔梗種苗多委由國外育苗,再運輸回台灣種植生產切花,因此成本及種苗品質、到貨時間不確定因素增加。所以可投資育苗溫室建立優良種苗生產技術,確保種苗品質及節省種苗成本。2.國際行銷:目前洋桔梗生產業者,多透過貿易商外銷日本。是否可以外銷其他國家或日本東京以外市場,並強化市場品種資訊蒐集、取得,以提升品質、差異化(引進新品種)及穩定供貨之穩定度。

青年農民經營管理能力分級及知能輔導效能分析-以雲嘉南地區蔬菜產業為例

本研究利用質性之個案分析法萃取五位分別農二代及新創業之雲嘉南地區蔬菜產業青年農民,探討其創業關鍵成功因素,以作為未來提高青年農民經營管理能力改善之參考。個案分析結果主要收斂為個人、資源、機會等三個關鍵成功因素構面,其中個人構面包含人格特質(負責、安靜木訥)、創業動機、創業導向(與親友共同擬訂及修正創業方向),創業策略(初期累積專業知識及資金取得,現況之生產穩定創新與品牌經營策略,與擬定未來穩定生產、品牌經營、其他經營策略等);資源構面之因素包括創業資源(以農地與設施之硬體資源,以及親友人力資源為主)、知識資產(以尋求周遭專業農民、產銷班、農改場等技術協助為主),社會資本(以家庭、組織與網路社會資本為主);而機會構面則涵蓋創業機會(創新與建立品牌特色)、外部環境(以政策及產業環境為主)。本研究根據質性研究分析結果提出輔導及政策建議,建議欲從事農業經營的青年農民可參考本研究彙整之關鍵成功因素,以提升創業經營管理之效能。

雲嘉南地區不同作物別之大專業農經營規模及效益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參加「小地主大專業農計畫」種植水稻及硬質玉米的大專業農,在擴大經營面積後與一般農民在生產成本與收益上的差異。調查結果顯示,雲嘉南地區水稻大專業農平均種植面積15.6公頃,生產成本比一般水稻農平均每公頃每期作增加7,844元 (8.3%);總收益則增加16,075元(16%);水稻栽培面積在15公頃以內者並未隨著面積增加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益。在硬質玉米方面,大專業農平均種植面積25公頃,每公頃的生產成本比一般硬質玉米農減少9,525元/公頃 (24%),總收益減少5,938元(9%);隨著硬質玉米栽種面積增加到40公頃以上,則每公頃的淨收益會隨之增加。比較雲嘉南地區水稻大專業與硬質玉米大專業農每公頃的生產成本,則水稻大專業農比硬質玉米大專業農生產成本增加61,965元/公頃/期(154%),但總收益比硬質玉米大專業農提高47,199元(70%)。不同栽培模式的大專業農以水稻雙期作大專業農年總收益149,122元/公頃最高;第1期作種植水稻第2期作種植硬質玉米的大專業農年收益142,027元/公頃次之;第1期作綠肥休耕領取休耕費用,第2期作種植硬質玉米的大專業農年收益117,800元/公頃最低。因此若要鼓勵大專業農種植硬質玉米,則必須要能提高硬質玉米的單位產量及附加價值或是增加第1期作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收益才能提升大專業農轉作意願。

 

106

臺南地區果樹作物栽培模式經營效益之研究

從損益平衡的觀點來看,以目前芒果經營成本調查情形,每公頃產量需達16,299㎏(或8,120kg)以上、售價最少應為34.8元/kg(或69.7元/kg)以上,才有利潤可言。那產量與品質之間的平衡,孰輕孰重,須由經營者調整決定。

從經營效益來看,編號1、2、5、7、9、10、13、14、18、20等10位芒果生產者/農民之規模效率為1,是處於最適規模報酬狀態,即最適當生產規模下,有最理想之經營績效,可以為其他芒果經營者標竿學習對象。

綜合商業模式分析,整理出其他芒果經營者標竿學習及加值方向如下:1.安全GLOBAL GAP 或產銷履歷(TAP)驗證:安全農產品才是王道、才是消費者最在意的。2.顧客關係的建立:生產者/農民欲追求長遠穩定合作及穩定價格,就須與貿易商雙方建立良好契作關係、長期合作不跑貨、甚至價格穩定透明,達到雙贏及永續經營。

雲嘉南地區神農得獎者及模範農民經營管理能力之研究

本研究利用質性之個案分析法分別萃取四位雲嘉南地區神農及模範農民,探討其經營之關鍵成功因素,以作為未來提高及改善農民經營管理能力之參考。個案分析結果主要收斂為個人、資源、機會等三個關鍵成功因素構面,其中個人構面中的人格特質較為鮮明,皆具有樂觀進取的精神,資源構面則是會努力尋找資料與資訊並且勇於嘗新,而機會構面則是受政策影響較大。自我成功關鍵因素則是在生產、行銷、人力、研發與財務等五項因素分析,對優秀農友而言,生產及行銷屬於基本面,重要性仍排在前端,而研發創新能力緊接在後,顯示優秀農友多具有自我精進的期許,包含自我強化資料蒐集能力及執行力。將今年度研究成果對照先前研究成果,對青年農民而言財務因素重要性增加,而行銷因素的重要性降低,顯示行銷對於青年農民而言是相對容易,因此建議可增加財務支持的政策及方案,提供新進農民留農的誘因。建議針對新進農民,依據背景差異成立一套新進農民輔導的體系。

臺南地區重要農產品加工現況及銷售通路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臺南地區主要作物加工現況及銷售通路,以作為未來調整產業發展及促進產業升級之參考。調查結果顯示,臺南市16家農會中,農產品加工種類以水稻、蔬菜、水果類作物最多(26.3%),雜糧類有21.1%。加工原料來源主要是與農民契作(57.1%),其次為委由加工廠代購(19%),僅由少部份是由批發市場購買(9.5%)及農會自行栽種(9.5%)。販售的農產加工品以2-5種最多(43.8%),單一品項次之(37.5%),超過6種以上有18.8%;加工品型態以簡單乾燥的白米及果乾為主(29.2%),零食類次之(20.8%)。製作方式有58.8%是委由加工廠製作,23.5%為農會加工廠自製,17.6%由農民家庭式加工而來。16家農會中有7家農會曾接受政府補助設備(43.8%)。47.6%的農產品加工技術由農會自行研發,28.6%由委外加工廠研發,以產學合作方式佔14.3%。農產品銷售通路有25.6%是經由農會實體店面(超市)、網路平台販售,其他銷售通路(百貨、FB)較少;75%的農產加工品可全年販售不具季節性,25%具季節性。受訪者對農產加工品能提高獲利的原因,認同度較高的是因為農產品的特質及銷售價格改變所致。而從事農產品加工最需要協助的項目,在於如何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及提升產品新包裝開發能力,對於開發外銷市場能力及提升產品自動化能力需求性較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