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任首長介紹

侯福分

歷任首長介紹

 

侯福分 侯福分 Hou Fwu-Fenn

生 日:民國34年

出生地:台灣省嘉義縣

學 歷: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系學士

菲律賓大學農藝研究所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研究所博士

任職期間:

97年7月16日至99年7月15日

主要政績:

任內育成之品種有 水稻台南13 號、台南14 號、飼料玉米台南24 號、黑糯玉米台南25 號、落花生台南15 號、台南16 號、台南17 號、黑豆台南8 號、台南9 號、甘藍台南2 號、不結球白菜台南1 號、台南2 號、洋香瓜台南11 號、番茄台南24 號、洋桔梗台南1 號(夏桃美)、台南2 號(夏西施)、星辰花台南1 號(紫后)、水晶花(晶鑚)台南1 號等。

重要事蹟與成就列述如下:

民國61年奉派駐上伏塔農耕隊及加彭農耕隊,協助友邦發展農業。63年回國後,開始從事公務生涯,其間分別服務於台中區、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種苗改良繁殖場、台南區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曾參與台灣水稻機械化栽培之研究與推廣,建立稻作機械化栽培體系之基礎,並參與水稻台稉9號、台南17號等多個品種之育成。尤其在嘉義分場期間,建立水稻育種系及原原種繁殖體系,徹底解決水稻品種純度不良的問題,此一技術至今仍在沿用,對種子繁殖具有一定的貢獻。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任內(87.1~97.7)

  1. 妥善運用花蓮縣及宜蘭縣好山好水的天然環境資源,以有機、保健植物及休閒農業為核心技術,努力建設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成為「東部地區農業區域教學中心」、「休閒農業研究中心」、「東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保健植物研發中心」等4大目標邁進。
  2. 在這10年間,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所有同仁打拼,於花蓮縣及宜蘭縣創造許多重要農業科技研發成果。在作物新品種方面共培育水稻、番茄、苦瓜及銀柳等 14個新品種;在農業科技研究成果方面,共辦理15項技術移轉及11項專利。另為建構安全農業體系,不斷研究病蟲害防治之創新技術,並建立重要作物病蟲害預測機制,大力宣導安全用藥並推動吉園圃生產制度,其成果均獲得轄區農會及農民之讚賞與肯定。
  3. 積極研發適合當地的水稻品種及栽培技術,提昇稻米品質,極力促成富麗米外銷日本,打響東部稻米知名度,拉大東部良質米價差,直接受惠農民。
  4. 為落實推動有機產業,於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建構全國第一個有機村,促進當地有機及觀光產業急速發展,增進農民收益。
  5. 因應消費者健康養生趨勢,極力推動保健植物產業,尤其山苦瓜、當歸及丹參等作物在栽培及加工產品均有極大的突破與成果。建構花蓮成為台灣最大的保健作物生產基地。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任內(97.7~99.7)

  1. 在此2年期間,秉承農委會「健康、效率、永續經營」之施政主軸,積極研發作物新品種及新技術。計開發玉米台南24號、甘藍台南2號等14項新品種,及生產蝴蝶蘭帶梗苗新技術等5項新技術,並辦理品種技術移轉,提升農產收益,嘉惠農民及消費者。
  2. 因應氣候變遷積極推動設施園藝生產,穩定夏季蔬果供應,並研發設施生產技術,生產高經濟價值之瓜果類農產品,建立每分地年收入百萬的生產模式,吸引年青人返鄉投入農業行列。
  3. 配合節能減碳,積極推動合理化施肥措施,共設置70個示範區,辦理三合一講習會及觀摩會152場次,參加人數達16,126人次,對於改變農民施肥觀念已見成效,期望未來整個化學肥料用量將可進一步降低,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
  4. 為建立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的信心,積極推動吉園圃產銷班,生產健康安全之農產品,共推動489班,面積5,010公頃,辦理講習會427場,參加人數26,333人。
  5. 因應88水災,成立災後復建技術服務團,提供技術諮詢及現場指導,迅速協助農民復耕,頗獲好評,共出團237場次,下鄉輔導農民4千餘人,面積5,032公頃。
  6. 本場育成之台南11號水稻,目前年產值超過150億,不僅栽培面積超過全國面績50%,亦為全國單一作物品種產值最高。輔導雲林縣莿桐鄉等3家農會獲十大經典好米榮銜,並輔導11家稻米產銷專業區建立自有品牌。
  7. 雜糧作物方面,落花生台南14號每年栽培面積約佔全省八成,約5萬公頃;綠肥大豆台南4號及7號推廣面積6萬公頃,佔大豆綠肥項目之88%,對政策推動及穩定農民收益貢獻良多。
  8. 負責良質米研究團隊,整合全省稻作研究資源,集中能量,首先提出因應氣候變遷之水稻研究方向,期能提高稻米品質,以利產業之永續發展。
Top